2021-11-10
稻田学校——POA获得瑞安农业技术学院设计权

POA建筑事务所设计发布“瑞安农业技术学院”设计方案。

WPS图片(1).jpg

瑞安农业技术学院位于中国瑞安马屿镇篁社村雷公山,雷公山又名凰屿山,传说凤凰在此涅槃而得名。山势北坡平缓,南坡陡峭,周边环绕着数万公顷稻田,有着瓯越粮仓的美称。

WPS图片(1).jpg

项目建设用地面积106699.36平方米(折合约160.05亩),地上计容建筑面积83901平方米,架空层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建成后可容纳五大专业共2700名学生,旨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WPS图片(1).jpg

瑞安农业技术学院是复合型的郊区开发模式、更加健康和可持续的美丽乡村计划中重要的一部分,对乡村振兴的推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WPS图片(1).jpg

设计出发点

创造更多充满自然的开放空间的设计出发点——这是今天中国学生所迫切需要的东西,顺应山地地形的特点,激发了我们在垂直方向上创建多层地面的设计策略。学校的功能空间呗组织成上下两部分,并在其间插入了花园。垂直并置的上部建筑和下部空间,及它们在架空夹层以不同方式相互接触、支撑或连接,这既是营造空间的策略,也象征了这个新学校中正式和非正式教学空间的关系。

WPS图片(1).jpg

一个非正式的学校

建筑造型的独特性,及其各自包含的丰富的功能,造就了令人惊讶的空间的复杂性。为每个不同功能所做的合适其个性的空间,使得这个功能繁杂的校园建筑具备了城市性的体验。与典型的校园通常具有的分等级空间组织和用轴线来约束的特点不同,这个新学校的空间形式是自由的、多中心的,可以根据使用者的需求从任意可能的序列进入。空间的自由通透鼓励积极的探索并期待不同个体从使用上的再创造。希望学校的物理环境能启发并影响当前中国教育中一些亟需的变化。

WPS图片(1).jpg

可持续建筑计划

这个项目的一个目标是成为中国第一个超低能耗的学校。为了最大化地利用自然通风和自然光线,并减少冬天及夏天的冷热负荷,被动式节能策略几乎运用在设计的方方面面中,大到建筑布局和几何形态,小到窗户的细部设计。地面透水砖的铺装和屋顶绿化有助于减少地表径流,位于地下的大型雨水回收池收集宝贵的雨水灌溉农田和花园。

WPS图片(1).jpg

地源热泵技术为大型公共空间提供了可持续能源,同时独立控制的CRC机组服务与所有单独的教学单元,确保使用的灵活性。整个项目使用了简单、自然和耐用的材料,如竹木胶合板、水磨石(一项正在消失的工艺)、当地石材和暴露混凝土等,贯彻朴素主义美学的建造思路。校园的整体规划分为生活单元、教学单元、培训单元三个部分。

WPS图片(1).jpg

场地记忆

瑞安农业技术学院的场地设计遵从“历史记忆、文脉传承”的设计理念,通过三段台地设计,最大限度还原山地景观和田园风貌;并在校园场景中融入园林技术室外实践基地和现代农业种植试验田,充满展现农业技术学院的特色与内涵;呵护并延续原有场所文脉和历史记忆的同时,又完成了园区功能再造和品质更新。

WPS图片(1).jpg

生活单元

宿舍区和运动区联系紧密,以满足全体学生晨操训练和休闲运动的需求。宿舍区毗邻周边居住片区,一层架空停车并设置学生接送区,最大限度减少土方开挖,节约造价;二层设置共享食堂,满足2700个学生及200名教职工错峰就餐;裙房以上独立设置教工宿舍、男生宿舍、女生宿舍,并通过局部搭接形成整体。运动区设置标准南北向400米环形跑道及6片篮排球场,风雨操场结合看台设置,馆内配置篮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场、南拳馆等功能。

WPS图片(1).jpg

教学单元

采用分专业群布局,教学用房与专业实训用房融合形成一个独立书院单元,四大书院容纳五大专业,通过学术环实现资源共享和跨专业学习;教学楼平面布置外圆内方,空间富于变化;书院周边有机分布报告厅、图书馆、智慧种植玻璃温室、连栋大棚等教学辅助用房,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WPS图片(1).jpg

培训单元

培训单元是可容纳500人的行政学院,实现“企业培训、社区培训、研学实践”三位一体;内设研学培训食宿大楼及开班仪式报告厅;培训学院相对独立,通过智慧管理,研学培训食宿大楼与技术学院教学辅助用房可实现资源弹性共享,提高社会效益。

WPS图片(1).jpg

习总书记指出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本项目建设是加快构建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技能型社会、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所作出的重大部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们期待瑞安农业技术学院在中国种下的一颗职业教育的种子,能够发芽健康成长,最终成长为栋梁之才。

WPS图片(1).jpg

POA致力于将拥有人文情怀和充满想象力的场景作为教育精神的核心,此举是迈向未来理想学校空间的一种探索。